东南大学,简称“东大”,本部位于南京,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是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建设高校,入选“强基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建设高校,为“建筑老八校”、卓越大学联盟、长三角可持续发展大学联盟、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碳中和世界大学联盟成员。
学校肇始于1902年创建的三江师范学堂,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等重要发展时期。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学校文理等科迁出,以原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为主体,先后并入复旦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金陵大学等校的有关系科,在国立中央大学本部原址建立南京工学院。1988年5月,学校复更名为东南大学。2000年4月,原东南大学、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南京地质学校并入,组建新的东南大学。
院系设置:
建筑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数学学院、自动化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物理学院、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人文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系、化学化工学院、交通学院、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艺术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吴健雄学院、海外教育学院、软件学院、微电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教学设置:
学校有39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50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3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12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14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百分之一,其中工程学位居全球第16位,居ESI世界前万分之一行列,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和化学均居ESI世界前千分之一行列;53612个学科被评为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A类学科。截至2020年12月,学校拥有12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三期项目立项学科,17个“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38有5个学科入选一级国家重点学科。34个院系、87个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东南大学有专任教师330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008人,正、副高级职称教师2431人;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1525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2803人。有两院院士16人,欧洲科学院院士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13人。5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6人,国家“十一五”863各领域专家组专家2人,“973计划”专家咨询组成员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6人。
重点学科:
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
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生物医学工程、风景园林学、艺术学理论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工业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 、环境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工程力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人工智能 、汉语言文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电子商务、日语、化学、产品设计、劳动与社会保障、医学检验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机器人工程、软件工程、应用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哲学、金融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会计学、英语、化学工程与工艺、交通运输、城市地下空间工程、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 、机械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信息工程、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电子科学与技术、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物流管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交通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 、法学、医学影像学、网络空间安全。
学科评估:
艺术学理论A+、建筑学A+、土木工程A+、交通运输工程A+、生物医学工程A+电子科学与技术A、仪器科学与技术A-、信息与通信工程A-、控制科学与工程A-、城乡规划学A-、风景园林学A-、管理科学与工程A-、哲学B+、应用经济学B+、机械工程B+、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B+、电气工程B+、计算机科学与技术B+、化学工程与技术B+、环境科学与工程B+、软件工程B+、设计学B、光学工程B、材料科学与工程B、工商管理B、力学B-、公共管理B-、测绘科学与工程C+。
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
哲学、应用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艺术学理论、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
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
哲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统计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护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艺术学理论、设计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城乡规划学、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热物理、环境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土木工程、力学、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数学、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物理学、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哲学、管理科学与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电气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艺术学、法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生物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网络空间安全
科研与实验室建设:
东南大学牵头建设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依托共建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国家专业实验室,1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7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文科平台、2个江苏省重点高端智库。5有14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9个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
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 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火电机组振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玄武岩纤维生产及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光传感通信综合网络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专用集成电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预应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专业实验室: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CAAD)国家专业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微电子机械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发育与疾病相关基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
儿童发展与学习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复杂工程系统测量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环境医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能源热转换及其过程测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水声XXX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微惯性仪表XXX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杰出人才:
中国科学院院士:
齐康、黄如、段进、崔铁军、滕皋军、顾宁
中国工程院院士:
韦钰、钟训正、李幼平、张耀明、程泰宁、黄卫、缪昌文、张广军、王建国、刘加平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陆祖宏、洪 伟、尤肖虎、王志功、王 炜、戴先中、吴 柯、崔一平、王建国、崔铁军、顾忠泽、熊仁根、谢 维、黄庆安、徐宝文、田玉平、赵春杰、颜 震、李爱群、顾 宁、徐春祥、邹国棠、张志珺、陈云飞、高西奇、顾忠泽、孙长银、叶继红、张 闻、刘加平、沈宝龙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赵春明 、李爱群、黄庆安、黄 侨、尤肖虎、洪 伟、王志功 、罗立民、陆祖宏、黄卫、王炜 、易红、时龙兴、刘加平、孙克勤、 赵春杰 、周佑勇、宋爱国、刘松玉、崔铁军、肖睿、高西奇
博导风采:(部分)
陈伦刚、陈良勇、陈永平、储升、陈时熠、段钰锋、段伦博、邓梓龙、程新兵、陈振乾、蔡亮、梁彩华、李舒宏、钱华、曹祺、尤肖虎、赵春明、高西奇、杜永强、陈明、宋铁成、潘志文、赵新胜、王炎、郑军、刘楠、张在琛、金石、方世良、杨绿溪、王桥、裴文江、朱恩、孟桥、樊祥宁、李智群、洪伟、崔铁军、朱晓维、周健义、殷晓星、李昆、汤勇明、杨海宁、刘雪明、娄朝刚、屠彦、王保平、王俊嘉、王炳昊、于 虹、顾兵、胡国华、王著元、李青、雷威、曹向辉、柴琳、陈丛颜、杜松林、费爱国、蔡海维、程 明、陈 中、陈 武、 邓富金、曾洪、蔡体菁、程向红、宋光明、莫凌飞、谢维、韩俊海、陆巍、潘玉峰、李健、陈 浩、陈 阳、单 冯、东 方、蒋嶷川、陈 峻、胡晓健、马永锋、何 杰、涂 然、李铁柱、夏井新、黄晓明、程建川、陈先华、钱振东、陈立全,丁收年、马飞、卫伟、王志飞、王明亮、王怡红、王浩、樊 英、房淑华、高丙团、高赐威。
校园环境:
东南大学校园占地总面积为5888亩,南京市设有四牌楼、九龙湖、丁家桥等校区,另设有无锡校区和苏州校区。学校法定住所为:南京市玄武区四牌楼2号。
四牌楼校区
四牌楼校区位于南京市玄武区四牌楼2号,占地641亩,建筑面积61.85万平方米。为研究生教育、本科生高年级教育、继续教育(除医学学科外)和科学技术研究基地。
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曾是明朝国子监所在地,是国立中央大学旧址,67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文物,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入选了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68目前认定的旧址文物本体包括南大门、大礼堂、老图书馆、中大院、健雄院、金陵院、体育馆、梅庵、工艺实习场等9处文物建筑和1株古树六朝松。
南大门
南大门为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的正门,建于1933年,由杨廷宝先生设计。
大礼堂
大礼堂位于校园正中,1930年始由中央大学首任校长张乃燕动工兴建,后因经费不足中断,后由建筑系教授卢毓骏主持续建,1931年4月底竣工。大礼堂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它坐北朝南,总平面为八边形,主立面采用三角顶山花与爱奥尼亚柱共同构图,属于西方古典建筑风格。
老图书馆
又称为孟芳图书馆,于1922年1月4日开工奠基,由美国建筑师帕斯卡尔(Jousseume Pascal)主持设计建设。初建呈品字形平面,地上两层,檐口高度约12米,局部设一层地下室,以钢筋混凝土结构承重。外观是典型的西方古典式样: 标准的爱奥尼亚式柱廊、山花和檐部装饰,并采用仿石材构造的水刷石粉面。
健雄院
健雄院也称“科学馆”“江南院”。1924年动工,1927年才建成。建成后为理学院所使用。工字形平面,中部四层、两翼三层的对称外观,建筑风格为西方古典复兴主义风格。
体育馆
体育馆1923年落成,坐西朝东,南北对称的木钢组合屋架、木楼板与三楼的环形跑道、间隔的玻璃屋顶(2002年体育馆修缮时将玻璃屋面更换为彩钢顶)、青砖贴面与拱形窗、入口门廊的古典柱式和双面上下的扶梯,透出简洁与庄严。1924年年4月20日泰戈尔曾在此演讲,徐志摩翻译。
梅庵
梅庵始建于1916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时期 ,江谦校长为纪念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李瑞清,在六朝松旁建起三间茅屋,取名梅庵;梅庵门前挂有李瑞清手书“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校训木匾。1932年梅庵茅屋被拆除,1933年中央大学将之改建为砖混结构平房,作为音乐教室使用。梅庵整个建筑中西结合,古朴典雅,自成一局。
九龙湖校区
九龙湖校区是东南大学21世纪发展建设的主要区域,也是东南大学政管理中枢、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基地、科研基地、留学生培养基地。25九龙湖校区坐落在南京市江宁开发区南部,苏源大道以东、双龙大道以西、东南大学路以北、吉印大道以南的范围内,占地面积3752.35亩,总建筑面积约89.54万平方米,一期建设工程已建成总建筑面积约56万平方米,截至2023年4月,官网显示学校大部分党政机关、机械、计算机等十个院系和15000名学生已入驻校区。
丁家桥校区
丁家桥校区位于南京市鼓楼区丁家桥,占地176亩,各类建筑的面积为26万平方米。为医学学科教育科研基地和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所在地。
无锡校区
无锡校区于1988年经原国家教委和电子工业部批准创办,2007年9月进入位于无锡太湖国际科技园区的新校区办学,校区占地近500亩,以培养电子信息领域内的高层次人才为目标,有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筑学院、土木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等8个学院在校区内办学。
苏州校区
苏州校区的前身为2005年10月成立的东南大学苏州研究院,2018年学校决定成立东南大学苏州校区。42021年2月,东南大学和苏州市人民政府共同签署新一轮合作共建东南大学苏州校区协议。73苏州校区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占地120余亩,建筑面积近11万平方米。截至2023年4月,校区设有东南大学苏州研究院、东南大学软件学院(苏州)、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苏州)、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苏州联合研究生院、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苏州联合研究院、东南大学技术转移(苏州)中心等机构,以及若干科技创新平台。其中,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苏州联合研究生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国内第一所中外联合研究生院。
暂无评论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