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清退编外人员开始了,谁支持,谁反对?(为什么又要大规模清退编外人员)

什么是编外人员?顾名思义,就是编制以外的工作人员,具体包括:被公共部门聘用的合同工、临时工;因特定需求从外部招聘来的退伍军人、退休人员;社会化服务岗位人员等。

比较常见的有辅警、城管、保洁、保安、护工、合同教职工、志愿者、实习生等等,也就是出事儿之后经常出来背锅的“临时工”。

清退编外人员不是现在就开始的,而是从建国后就一直在做。

新中国历史上经历过两次相对大规模的清退编外人员阶段,一次是1959年的精简机关企事业单位。

另一次就是1999年到2003年之间,大规模清退编外人员,并鼓励被清退的人员下海经商。

也就是在那个阶段,出现了大批的创业者,而且大部分都成功了。时至今日,依然坚挺地活着的企业,大部分都是2000年前后开创的。

这次为什么又要大规模清退编外人员呢?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

据统计,截止到2022年底,全国公务员有710万人,参公单位、工会青年团妇联有1300万人,教育学校、科研文化、新闻广电出版、卫生体育、勘察设计、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社会福利、环境保护、交通、城市公用等事业编制人员有3100万人,编外临聘人员800万,退休人员有2200万,上述财政供养人员合计8110万人。

这一数据还在不断增长中,7年来,增长了近1600万人。这增长的1600万人,主要来自退休人员和编外人员的增加。

再来看另外一组数据:

据统计,截止到2022年底,在我国14亿人口中,除去老弱病残孕,真正的劳动人口占7.5亿。

750000000:81100000≈9.3

也就是说,9个人中就有一个是公务人员,不管编制内还是编制外的。

换句话说,平均8个人就要供养一名公务人员。

当然,这话说得有点片面了,毕竟公务人员也是劳动者,也在创造社会价值,也在为人民服务。

但是,当下的机关事业部门机构臃肿确实已经成了一大问题,所以上面才下令要清退编外人员。

近期哈尔滨的动作就比较大,专门出台了《哈尔滨市级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人清理规范工作方案》,明令市直属机关编外用人原则上5年内精减完毕,每年精减20%以上。

湖北十堰今年已清理规范编外人员326人,能节省1500万的财政成本。

另外,云南、广东等很多地区已经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始了对编外人员的清退规范工作。

相信很快,全国各地都会动起来。

既然是大规模清退,必然会造成各种各样的问题,哪怕地方上准备得再充分,也会有很多预料不到的情况发生。

编外人员长期在准体制内工作,从事的都是一些非技能型岗位,本身没有一技之长,一下子清退掉,马上就会面临一家老小的生计问题。

“编内清闲,编外忙碌”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

因为编外人员的存在,体制内的工作人员长期依赖编外人员,喜欢指挥,喜欢管理,以至于自己的业务能力退化,不指挥别人自己就不知道怎么干活儿,还有一点就是,以后出了事儿可能再也没有临时工帮忙“背锅”了!

比如扶贫专员,大部分调研、沟通、写方案、做合同等,都是编外人员或者实习生在做,如果没了他们,原本三个人干的活儿就得一个人干,工作量提升了不说,关键是很多工作还不知道怎么做。

可是,他们有没有想过,这些事原本就不需要那么多人,只是因为有人帮忙,所以才会养成一个“养尊处优”的不良习惯。

现在在民营企业,哪个打工者不是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儿,拿半个人的工资?

老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好日子过习惯了,就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突然要过穷日子了,就会觉得怎么会这样?

鲁迅先生说过:“从来如此便对么?”

另外,这么大规模清退编外人员,也会给本来压力就很大的就业市场带来更大的压力。

他们丢了“铁饭碗”,必然要来抢我们的“瓷饭碗”。

既然是改革,必然会有阵痛,也必然会得罪一些既得利益者。

但总体来说,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合理清退大量的编外人员,不仅能给财政省下一大笔钱,还能给社会带来更多的青壮劳动力。

没有技能没关系,那么多的培训机构,可以学啊!

体制内有句话叫“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都在准体制内干过的人了,这点觉悟还是应该有的。

如果有点人脉、有些资金,再有合适的项目,完全可以选择创业,还能给社会创造价值,增加就业岗位,一举多得。

清退规范编外人员,利国利民,理应支持!

磊锅开腔了

于灯火阑珊处,于暗香离别时,未曾放弃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