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沙县,你会想到什么呢?我想这个答案应该很统一,沙县小吃!小城之外,放眼全国如果评选最受欢迎的国民小吃“沙县小吃”肯定榜上有名,这就是沙县的名气和知名度的重要体现!
1.沙县区的基本概况:
沙县区,隶属福建省三明市。位于福建省中部,沙溪河下游,东邻尤溪县、南平市,南接大田县,西靠三明市、明溪县,北连顺昌县、将乐县,总面积1815平方千米。沙县区常住人口24万人,户籍人口27万人。沙县区下辖2个街道、6个镇、4个乡,沙县区人民政府驻凤岗街道府前中路89号。
2.沙县区的自然条件:
沙县区以构造侵蚀地貌为主,侵蚀剥蚀地貌、岩溶地貌、侵蚀堆积地貌为次。境内多山,以中、低山和丘陵为主。地势由两侧向中部倾斜,山峦起伏,沟谷纵横,山间河谷坐落其间。地表形态分为山地、丘陵、河谷盆地三大类型。
沙县区属亚热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日际变化大,昼夜温差悬殊,冷暖不定,一年四季明显,雨水充沛,干湿明显,雨量集中,雨季常有洪涝。
3.沙县区的历史文化:
沙县始建于公元四世纪初东晋义熙年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素有古代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活化石”之称。历史上,沙县的大部分居民从中原地区南迁而来。由于水路、陆路交通发达,境内商贾云集。南北人口汇集于此,不同的饮食文化传统慢慢影响着当地,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沙县小吃。蒸、煮、炸、烤、腌……各类技艺手法流传至今。庙门扁肉、三角芋包、金包银、郑湖板鸭……都是源远流长的美食文化传承。 在传承和发展中,沙县小吃又融合了闽南一带的独特饮食基因和客家的饮食文化风格,口味丰富而多变,天南海北的食客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味道。
沙县肩膀戏(沙县民间称肩头坪)起源于清朝末年。沙县肩膀戏演技奇特,唱腔动听,兼容各调,场地不拘,素有“肩膀上的民间艺术奇葩”之美称。肩膀戏是闽中沙县民间流传下来的一种传统艺术表演形式,也是目前国内独一无二的民间传统艺术表演形式。演出时,由8岁左右的孩童站在大人的肩膀上,小孩负责唱腔、头部表情和双手动作,大人负责台位变换的腿部动作。大人根据剧情需要,与肩上小孩巧妙配合,上下默契,浑然一体。沙县肩膀戏,是全国别具一格的传统民间传统艺术。2005年10月,沙县肩膀戏被列为福建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
4.沙县区的经济发展:
过去的几十年里,沙县小吃以遍地开花的态势,走出福建。在无数个城市的大小角落站稳脚跟,全国门店超8.8万家,甚至漂洋过海。到达全球62个国家和地区,创造了一个超百亿的小吃产业。沙县小吃,经过多年的蜕变从原来“老、破、小”的小作坊逐步变成了“品牌化、标准化”的规模经营。目前,已成立23家连锁子公司,已发展连锁标准店3000多家,甚至在美国、日本、法国等国相继成立沙县小吃集团,合资子公司,门店遍布62个国家和地区,并在其中8个国家和地区发展连锁标准门店17家。
5.沙县区的交通区位优势:
沙县是全国100个、福建省3个交通枢纽之一,“铁公机”“水陆空”交通基础设施一应俱全。三明(沙县)机场2016年3月通航,现已开通通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众多城市的航线,运输旅客突破70万人次;境内有鹰厦铁路、向莆铁路、杭广高速铁路,福州—银川高速公路、泉州—三明高速公路、沙县—厦门高速公路、205国道,304省道贯穿全境。向莆、南龙、鹰厦3条铁路,动车三明北站坐落于沙县,每日有106次列车停靠,居全市首位。
6.沙县区的旅游资源:
水美土堡群,位于沙县水美村“岭美乾”盆地,由双吉、双兴、双元三座防御性土堡呈“品”字形分布构成。土堡分别建于清道光、咸丰、同治时期,至今延续传统居住功能,总占地面积约134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0372平方米,是三明地区唯一的土堡聚集建造的例证,是地区多元建筑文化的结合体。堡外青山环抱,洋面开阔,堡体与周边环境浑然一体,气势磅礴。
俞邦·沙县小吃第一村,3A级景区,俞邦村先后获评省级金牌旅游村、省级森林村庄、“绿盈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等称号。俞邦村旅游资源丰富,可以游廊桥、拜尚书、深呼吸、看樟树、酌清泉、品小吃、吃牛宴、喝冬酒,体验独具特色小吃原乡之旅。来俞邦不仅可以品尝沙县小吃的夏茂流派风味,还可以亲手体验制作芋饺、捶扁肉、金包银、甜烧麦等独具特色的非遗小吃技艺。晚上可以远离城市,入住俞邦花海民宿,听虫鸣,看星星。
东门历史文化街区,沙县东门古街项目位于沙县中心区域,是沙溪沿岸仅存的一片保留相对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与七峰叠翠、二十八曲和凤凰山等景区隔河相望,拥有良好的自然山水格局和景观环境,未来能够实现景区联动。东门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与提升,旨在充分保护与改造历史建筑的同时,以商贸文化、精品民俗、非遗技艺工坊、沙县传统小吃、文化体验等业态分布,打造以旅游、文化、休闲等复合功能为主,具有鲜明沙县文化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力街区,成为承载东门历史记忆的公共空间和城市客厅。
沙县小吃“两馆一中心”,沙县小吃科技馆、沙县小吃民俗风情馆和沙县小吃产业展示服务中心如今成为了游客了解沙县小吃历史文化、未来发展趋势的窗口。“两馆一中心”运用多媒体互动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呈现沙县小吃的前世今生和产业链发展最新成果。
7.沙县区的特产名吃:
沙县板鸭,没有一只鸭子可以活着走出沙县,正宗的沙县板鸭产地,要数沙县郑湖。加工方法一般是将肉抹上盐姜等作料腌制后风干、晒干或烘干,使肉脱水,延长保存期,食时过蒸切块即可。板鸭的肉质结实紧密,肥而不腻,几近牛肉,很有嚼头。
芋饺,在沙县没有蒸饺,但有芋饺沙县盛产芋头,每年农历七月芋头上市,沙县人就开始制作芋饺。煮熟的芋头捣烂,和入木薯粉揉成皮胚,包入肉末、香菇、笋干为主的馅料,煮出来外韧内软,咸香软糯。
烙粑,可甜可盐,价格低廉,甜烙粑的原料是面粉,在面粉里掺进白糖水调成稠浆,把面粉浆舀起倒在锅底,稍过片刻闻到香味就翻一面,等两面皆熟时撒上芝麻出锅。咸烙粑的原料则用大米,将大米浸泡后磨成米浆,加入韭菜或蝴蝶菜、食盐等调料。色泽青绿、味道清香、口感绵软的咸烙粑。
水晶烧麦,烧麦很Q,沙县很6沙县烧麦小巧玲珑,馅料以粉丝为主,肉末为辅。最独特之处在于它的面皮,由面粉加上10%的木薯粉制成,蒸熟后晶莹如玉。
注:欢迎交流学习,如有雷同请告知,有不足请指正。
暂无评论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