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旗与国徽
2010年,缅甸政府根据2008年通过的《缅甸联邦共和国宪法》,修改了国旗图案。新国旗于2010年10月21日正式启用,由黄绿红三色和一个白色五角星组成。黄色象征团结,绿色象征和平与安宁,也代表这个翠绿的国家,红色象征勇敢和决心。白色五角星代表联邦的永久存在。该国旗的比例有三种选择:2:3、5:9、6:11。缅甸国旗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依靠日本支持建立的缅甸国国旗相同,唯一的区别在于缅甸国国旗的中心是象征贡榜王朝的绿孔雀,而不是白星。

缅甸的现行国徽于2010年10月21日开始使用,基于1974年版国徽进行了修改。新国徽中央是缅甸版图,被橄榄枝环绕,两侧是圣狮作为守护兽。两者之间有花卉状的图案,顶端有一个象征独立的五角星。下方是一条绶带,上面写着“缅甸联邦共和国”。随着国家政制的改变,新国徽相对于旧国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改,删去了旧国徽上常见的齿轮和稻穗等图案,改为橄榄枝环绕缅甸版图。

二、概述
缅甸联邦共和国拥有676,581平方千米的国土面积和5,142万的人口。主要民族包括缅族、克伦族、掸族、克钦族、钦族、克耶族、孟族和若开族,其中缅族占人口的65%。缅甸的官方语言是缅语,少数民族有各自的语言,包括文字的缅、克钦、克伦、掸和孟族。宗教方面,超过85%的缅甸人信仰佛教,8%信奉伊斯兰教。首都已从仰光迁至内比都,该国行政

区划分为7个省、7个邦和1个联邦区,独立日为每年的1月4日。缅币是该国的货币。
三、历史
缅甸自1044年形成统一国家后,经历了蒲甘、东吁和贡榜三个封建王朝。19世纪被英国占领,1886年成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1937年改由英国总督直接统治。缅甸在1942至1945年间被日本占领,战后重新被英国控制。1948年1月4日独立,建立缅甸联邦。1974年改为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但于1988年复称缅甸联邦。1950年6月8日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四、自然环境
缅甸地势北高南低,东、北、西三面环山,一面靠海。西部有若开山脉等,东北部为掸邦高原,中部为平原。开卡博峰海拔5,881米,是全国最高峰。伊洛瓦底江和萨尔温江是该国的主要河流。缅甸南部沿海地区属于季风型热带雨林气候,北部属于季风型亚热带森林气候。该国拥有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锡、钨、锌、铝、石油、天然气等丰富的矿产储量,宝石和玉石享有全球盛誉。缅甸的森林覆盖率约为41% ,主要盛产柚木、花梨等名贵木材。
五、经济概况
农业是缅甸国民经济的基础。主要农作物包括水稻、小麦、玉米、甘蔗、花生、棉花、芝麻、棕榈油和烟草等。该国盛产榴莲、芒果、荔枝等各种热带水果。工业方面基础薄弱,主要工业部门包括碾米、木材加工、纺织、服装、炼油、采矿和制糖等。
六、景点

蒲甘是缅甸的古都,位于伊洛瓦底江中游左岸。初建于公元849年,11至13世纪是蒲甘王朝的都城,是著名的佛教文化中心。曾经拥有超过13,000座佛塔,因此被称为“万塔之城”,如今只剩下约2,000座,其中以瑞喜宫塔和阿难陀塔最为著名。1975年,大多数佛塔
遭遇地震损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