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简称“苏大”,坐落于江苏省苏州市,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2011计划”首批入选高校,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入选国家“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等。
苏州大学前身是1900年创办的东吴大学,是中国最早以现代大学学科体系举办的大学,在中国最先开展法学(英美法)专业教育、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硕士学位,也是中国第一家创办学报的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东吴大学的文理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的数理系合并组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学校更复名苏州大学。其后,苏州蚕桑专科学校(1995年)、苏州丝绸工学院(1997年)和苏州医学院(2000年)等相继并入苏州大学。
师资力量:
学校有教职工5847人,专任教师3319人,其中包括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0位两院院士,9位发达国家院士,34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2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位“万人计划”杰出人才,13位“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4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各类国家级人才近300人次。1
教学设置:
学校有5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3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0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现有1个国家一流学科,4个国家重点学科,20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 6个“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学校有36个学院(部),包含书院、独立书院以及境外合作办学,学校共有132个本科专业。
院系设置:
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商学院、文学院、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王健法学院、教育学院、艺术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能源学院、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纳米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沙钢钢铁学院、金螳螂建筑学院、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轨道交通学院、医学院、未来科学与工程学院、师范学院等。
重点学科:
材料科学与工程、放射医学、内科学(血液病)、外科学(骨外)、纺织工程、软件工程、设计学、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经济学、外国语言文学、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体育教育、新闻学、历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纳米材料与技术、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纺织工程、临床医学、药学、服装与服饰设计68 、法学、教育学、汉语言文学、英语、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服装设计与工程、建筑学、放射医学、法医学、护理学、档案学、美术学
学科评估:
设计学A-、软件工程A-、法学B+、马克思主义理论B+、体育学B+、中国语言文学B+、外国语言文学B+、数学B+、化学B+、光学工程B+、材料科B学与工程B+、纺织科学与工程B+、基础医学B+、药学B+、政治学B、物理学B、计算机科学与技术B、化学工程与技术B、工商管理B、哲学B-、应用经济学B-、教育学B-、新闻传播学B-、美术B-、统计学B-、信息与通信工程B-、临床医学B-、心理学C+、中国史C+、风景园林学C+、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C+、护理学C+、社会学C、生物学C、机械工程C、生物医学工程C、公共管理C、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C、艺术学理论C-、戏剧与影视学C-、电子科学与技术C-。
一级学科博士点:
哲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学、化学、统计学、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纺织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畜牧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特种医学、护理学、设计学、工商管理、教育学、生物学、信息与通信工程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哲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纺织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畜牧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特种医学、护理学、药学、工商管理、设计学
实验室建设:
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
省部共建教育部现代光学技术重点实验室
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
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环保功能吸附材料制各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智能纳米环保新材料及检测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基因组资源国际联和研究中心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江苏省现代光学技术重点实验室
院士风采:
阮长耿、王志新、潘君骅、李述汤、柴之芳、刘忠范、李永舫、于吉红、迟力峰、陈晓东、于金明
外籍院士:
凌晓峰(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陈晓东(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郎建平(欧洲科学院院士)、时玉舫(欧洲科学院院士)、迟力峰(欧洲科学院院士)、长海博文(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孙立宁(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杰出人才:
张晓宏、康振辉48、张晓宏、刘庄、严锋、钟志远、郎建平、李斌、蒋建华
博导风采:
吴涛、郎建平、戴洁、姚英明、史达清、邹建平、张松林、孙宏枚、王兴旺、万小兵、朱晨、马楠、屠一锋、狄俊伟、邓安平、曾小庆、姚建林、杨平、屠迎锋、陈红、钟志远、潘勤敏、严锋、蔡远利、刘涛、靳健、程振平、倪沛红、顾嫒娟、戴礼兴、梁国正、周竹发、黄彦林、孙洪涛、耿凤霞、李永舫、李红喜、李新明、陈崧、姚建林、黄鹤杨旭辉、曾维刚、王宁、程水龙、周生杰、王福利、包华龙、陈泽锋、陈林森、蔡春芳、高玉振、曹建平、邓昭、韩东麟、金超、程亮、董彬、陈倩、杨涛、张小虎、
校园环境
文物旧址
东吴大学旧址在天赐庄校区本部内,占地约6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2.1万平方米,1991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钟楼为苏州大学主楼,由英国建筑师设计,是为纪念东吴大学最早的创办人之一林乐知而修建的一幢建筑,最早称为“林堂”。钟楼以红砖勾勒框架和窗楣,青砖填充墙面,而柱式、线脚和花饰则为石制,顶部置有报时大钟,是苏州大学的标志建筑之一。
文星阁阁高四层,下承6.5米高的三级青石台基,南西有八字型石阶,可从两侧拾级而登。楼顶翼角起翘,葫芦结顶,通高约28米。阁身平面是正方形,各层四面辟拱门,层间无腰檐平座。塔中第三层与顶层间无楼板形成四方空井,中置横梁,悬以铸有“文星宝阁”铭文的一口清代铁钟。
校区建设:
苏州大学天赐庄校区、独墅湖校区、阳澄湖校区、未来校区四大校区,占地面积4586亩,建筑面积166万余平方米。
天赐庄校区
苏州大学天赐庄校区包括本部、东区、北区、南区。本部位于姑苏区干将东路333号,东区位于姑苏区东环路50号,北区位于姑苏区干将东路178号,南区位于姑苏区人民路48号。天赐校区主要院系专业有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数学科学院、外国语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王健法学院、东吴商学院、能源学院、护理学院。
独墅湖校区
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位于苏州市工业园区仁爱路199号,主要院系专业有医学院、文学院、艺术学院、教育学院、传媒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金螳螂建筑学院、音乐学院、功能纳米与与软物质研究院。
阳澄湖校区
苏州大学阳澄湖校区位于苏州市相城区济学路8号,主要院系专业有轨道交通学院、土木系与环境调控工程系、交通运输工程系、车辆工程系、信号与控制工程系等。
未来校区
苏州大学未来校区在吴江区太湖新城正式开工建设。根据中国国家战略、区域经济发展和“双一流”学科发展的需要,苏州大学将在未来校区重点布局打造数据与人工智能、新工科、生命科学、新纺织、文化建设与社会治理等学院、科研院所、原创中心及人文学科平台,计划以“艺术+工科”形成未来校区首期特色。
就业情况:
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4.56%,其中本科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3.98%,硕士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5.39%。苏州大学是211大学,就业还是非常有优势的,设置大学值得你关注和报考。
暂无评论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 登录